4/13/2023
阅读约需
9
分钟
效能度量
研发效能

4.0 功能抢先看 | 读懂一个项目的研发效能 之 项目交付效率

思码逸

浅浅剧透思码逸企业版 4.0 新鲜功能~

思码逸企业版 4.0 的部分功能已进入内测阶段✨近期我们会用几篇文章,浅剧透一下 4.0 的新鲜功能。

最近几篇的主题将是 4.0 版本中的 GQM 看板——GQM 代表 Goal-Question-Metric(目标-问题-指标),是一套构建软件研发效能度量的系统方法。简单来说,GQM 方法强调面向清晰具体的目标,自上而下拆解,通过问题建立研发的度量模型 + 基于量化数据分析来回答问题,自下而上解读并达成目标。更多解读可以查看《研发效能度量体系构建的根本方法——GQM 从入门到精通》

相比大多数所谓『数据看板』,GQM 看板的进化在于数据不再是简单罗列、看得人一头雾水,而是用来回答具体场景、具体度量目标下的某个具体问题。

我们相信,优秀的效能度量,一定不会是难懂的。我们希望即使是不太了解研发效能领域知识的一线研发管理者,也能低成本理解每个指标的含义和指标给出的信息,实实在在将度量用起来,解决他们在研发管理中的遇到的各类“看不清”“说不明”。

接下来的内容,我们将介绍 GQM 看板中的『项目交付效率看板』。

0. 研发效率,为什么总被抱怨?

工程师们有时可能不理解:明明研发团队已经像开足的马达全速运转,每个人都在认真积极地工作,为什么业务侧还在抱怨研发效率低?

其实,就和大多数消费者更关注车速,而非马达转速同理。从业务同事到最终用户,他们可能没那么关心研发团队是否全情投入、工程实践如何先进高效、技术层面的指标有了多少提升,而更关心他们的需求能多快被满足。

如果各方在对“效率”的定义上未达成共识,沟通障碍当然在所难免。

阿里的何勉老师曾分享过研发效率的两个视角:资源效率与流动效率。前者着眼于资源的利用率,后者则更关注端到端的价值交付。项目本就是为了给用户交付价值,当我们度量“项目效率”时,很有可能会优先关注后者。

何勉《阿里如何定义团队的研发效能?》

可以说,交付效率数据是串联起研发与业务部门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。它将研发产出翻译为业务侧可理解的语言——研发团队是否能按预期交付功能?交付需要多长时间?研发团队近期的工作重心是什么?

基于对这些关键信息的共识,业务与产研可以打出默契配合,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产品推向对的市场。而对于研发团队自身来说,不仅能够对“前线炮火声”更敏捷地做出响应,也是让合作方看到研发团队价值的好机会。

接下来我们回到看板,详细聊聊“认知各项目的交付速率”这一目标下的几个具体问题。首先,我们会从事务交付出发,度量端到端的交付情况;其次,我们会回到代码交付的视角,尝试分析研发团队的改进方向,以支持更高效的交付。

1. 项目的事务交付速率如何?

从交付视角看效率,事务(issue)自然是最重要的度量单位之一。事务可以是一个需求/一个待修复的缺陷/一个任务,比代码行数更具有业务意义,能够更好地反映项目的交付工作量和进度。

为了回答“事务交付速率”问题,我们选取了三个指标:事务吞吐量、事务前置时间(P85)和事务颗粒度。

交付效率象限图,帮助研发团队快速横向对比近似项目
  • 事务吞吐量:即单位时间事务交付的数量,在图中表现为纵轴坐标。
  • 事务前置时间(P85):即使产量不低,如果每个事务都得等上几个月时间,业务方依然会叫苦不迭。事务前置时间即事务从提出到交付上线的总时长,在图中表现为横轴坐标。P85 表示项目中前 85%事务能在该时间段内完成交付,相比中位数,85%分位值更能反映事务交付速率的普遍情况。
  • 事务颗粒度:事务颗粒度即事务平均代码当量,在图中表现为圆点的大小,在第二节会有更详细的介绍。
    这个指标,一是起到交叉验证、辅助说明的作用:如果某个项目(例如图中右下角的场景团队)事务拆分不够细,可能会导致任务高度耦合、测试成本高、修改难度大,不仅事务交付数量下降,前置时间也会显著拉长;二是起到保障度量可信的围栏指标的作用:如果事务本身大小不一,那么基于事务数度量的交付效率是否可靠都要打个问号。

将三个指标放在象限图中,能够帮助研发团队横向对比阶段/业务属性/规模相似的项目,并快速找到交付偏慢、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。

点击项目圆点,即可下钻了解该时间段内该项目的迭代表现,包括研发各环节时长、迭代计划达成情况等,再进一步下钻找到卡点。

迭代表现
研发各环节的流转时长分布

2. 项目的事务颗粒度是否控制在合理区间?

前面提到了用事务数来评估交付速率。实际上,很多项目管理工具也能直接统计事务数。你可能要问,那思码逸的交付效率看板有什么区别呢?

关键在于,对于许多团队而言,“事务”这个工作量单位本身就不稳定,基于事务的度量也就不那么可信。如果需求颗粒度上下波动大,有些事务的交付周期长达几个月,另一些只需几小时,用简单一个事务数来概括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
只关注事务数不顾颗粒度,开发者们当然首选轻松愉快的小任务

如果您的团队正属于这种情况,可以先选用事务与代码脱钩版本的交付效率看板,同时开始度量事务的颗粒度,并逐步控制到合理区间内。

思码逸使用代码当量指标(如果您不太了解代码当量,可以查看【代码当量的链接】)来度量事务的颗粒度大小。您可以在看板中看到:

  • 不同项目的事务颗粒度分布是否合理。
箱体过宽代表颗粒度忽大忽小,箱体位置过高代表颗粒度普遍偏大
  • 某项目的事务颗粒度的历史变化趋势
  • 某项目的事务颗粒度在不同区间内的分布
  • 某项目中哪些事务的颗粒度偏大,以及这些事务在代码工作总量中的占比

通过层层下钻,研发团队可以快速找到需求颗粒度欠佳的项目>找到这些项目中具体待改进的事务>对这些事务进行针对性的复盘分析>得出具体的改进措施。

合理控制需求颗粒度,是得到项目交付效率度量的前提。不仅管理者可以看到更有参考价值的度量结果,一线的开发者们也将受益于更准确的交付带宽估算。

3. 研发资源是否能支持更快交付?

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事务吞吐量挺高,前置时间也短,这下交付效率总该过关了吧?正准备美美表扬下自己和研发同事们,业务同事又友好地出现了:

动图封面
Surprise!还有这么多用户需求已经等了半年啦!

为什么研发团队交付又快又多,但业务方还在抱怨慢?

可能性一,受客观因素影响,研发交付物不得不频繁偏离预期。本来迭代计划了五个新功能,事实上事故一个接一个,工程师们忙着救火都来不及,新功能只能在喘气的间隙穿插着做。到了迭代结束,只能交付一个功能。对于期待着新功能的用户和业务方来说,体感上交付效率就是慢了几倍。

可能性二,产研重心和业务战略重心没能对齐。比如,当前阶段业务重心在于改进用户体验,提高留存率,而产研侧忙着埋头开发新功能。劲没往一处使,可能就会事倍功半。

以上两种情况,研发资源是足以支持更快交付的,但宝贵的研发资源或多或少被临时挤占或错配,才导致效率不如人意。

思码逸以代码当量为基础数据,关联分析事务交付与代码产能,分析研发团队在新功能、缺陷、线上事故等不同事务上的工作量分布。如果是经常忙着救火,也许可以考虑留出一段时间做质量专项改进,帮助团队在后续工作中轻装上阵;如果是重心出现了偏差,那么可以及时转舵,帮助团队集中精力于最关键的交付。

可能性三,研发团队自身的交付效率是没问题的,是任务频繁变更导致研发的许多辛勤工作都成了无用功。这种情况,卡点主要是在研发以外环节,就需要与业务和产品部门一起坐下来聊聊需求质量如何优化,调动上下游协同提效。

可能性四,对比历史数据,当前产能已经处于较高水平,交付也符合预期,那么交付效率方面的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。要满足业务侧的需求,则需要结合人效再进一步分析,想办法提高产能。

以上两种情况,研发团队可以使用代码产能趋势图,来佐证代码交付处于健康状态。

需要提醒的是,数据分析更多起到的是客观度量、提供建议、排除部分可能性、并引导层层下钻的作用,其本身往往难以直接得出行动项。不管交付效率的具体阻碍项是什么,在排查的过程中,由开发者参与的复盘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。

总结

项目交付效率度量的是业务侧和终端用户可理解的研发产出,其端到端的全局视角能够协助研发团队制订出真正有效的改进目标,这也是许多高层管理者最关心的部分。但改进目标如何实现呢?这也是交付效率的局限所在:

交付效率只能在产能不变的前提下,帮助研发团队调整重心,交付更有价值的产物。但效率提升,很多时候还是离不开产能,也就是人效/资源效率方面的提升。在寻找具体的改进方向时,研发团队需要将综合分析交付效率与人效,下钻分析找到关键症结,进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提效路径。

下一篇内容,我们将介绍 GQM 看板中的『项目人效看板』。

与同行交流效能提升经验
扫码加入研发效能交流群
与同行交流效能提升经验
扫码加入研发效能交流群
立即预约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扫码添加咨询微信
立即试用
用数据驱动
研发质效提升!
预约思码逸效能专家,一起探讨如何提升研发效能!
立即试用